在招投标领域,总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:标书为啥非得写那么厚?难道不能简洁精炼些吗?最近,我和一位在国企工作的同学聊天时,听他分享了一段自己做标书的“传奇”经历,着实让我大开眼界。 他参与制作的那份标书,堪称“巨无霸”。最厚的一本标书,规模达到了惊人的9.8万页,而且是“一正六副”的配置。光是想象一下这么多页码堆叠在一起的场景,就足以让人咋舌。当时,他们还专门对这份标书进行了称重,好家伙,足足有1.6吨重!这重量,都快赶上一些小型车辆的自重了。为了运输这份标书,他们用了两个托盘来放置,最后还得动用叉车,小心翼翼地将其搬到一辆4.2米长的厢式货车上,这才浩浩荡荡地送往投标地点。 然而,令人遗憾的是,这么一份倾注了无数心血的标书,最终却没能中标。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中标的第一名,其标书厚度更是达到了12万页,而且还是彩色打印的,光是在打印成本上,估计就得花费不少。 说到这儿,可能很多人都会好奇,这标书为啥能厚到这种程度呢?其实,这背后有着诸多复杂的原因。就拿这份标书所涉及的标的来说,金额高达4亿元。按照招标要求,投标方需要证明自己在2020年到2024年这五年间,每年的类似业绩都能达到4亿元以上。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,为了满足这一要求,他们得提供大量的合同、出货单、发票以及回款证明,而且这些证明材料的金额累计起来,得超过20亿元。 虽然他们公司年营业额能达到1200多亿元,看似实力雄厚,但“类似”这两个字的限制条件,却让他们犯了难。为了凑齐符合要求的业绩证明,他们不得不翻箱倒柜,找出了300多份合同。可麻烦的是,以前的发票大多都是小额的,10万元封顶的就算大额了,甚至还有几千元面额的。出货单的数量更是夸张,光是为了整理这些业绩证明材料,就用了将近7万页纸。 除了业绩证明,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证明材料。比如人员社保证明、无犯罪记录证明等。他们公司有7千多名员工,光是为这些员工开具相关证明,就又用了近2万页纸。 为了完成这份标书的制作,他们省公司可是下了大功夫。64名员工通宵达旦地奋战了18天,那场面,就跟打一场攻坚战似的。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,核对数据、整理材料、打印装订,一刻都不敢停歇。可即便如此努力,最终还是没能换来中标的结果。 从这件事儿不难看出,如今的招投标市场,竞争之激烈,要求之严格,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。一份标书的厚度,背后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企业的实力,更是对招标要求的精准把握和细致回应。这也提醒着广大企业,在参与招投标时,一定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,深入了解招标需求,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评论列表